傳統與現代 |
|
日本自古把櫻花看成代表國家之花,現在櫻花又是代表日本的國花,因此日本亦被稱為櫻花島國、櫻花國。被稱為櫻花國的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在亞洲甚至整個東方唯一取得現代化成功的國家。
日本現代化以1868年的明治維新為起點,其興極速。以日本文化的發展過程來看,自遠古以來經歷了古代文化和中世文化的發展,到江戶時代達到了封建文化的成熟階段。 日本傳統文化是指日本文化中被一代代繼承下來的事物,日本傳統文化並不只是日本的原初文化,而是日本文化發展各時期被不斷地複製和創造出來存在於傳統社會的廣義文化,它既有原初文化中的成分,亦有不斷被吸收、消化而日本化的外來文化成分,更有隨傳統社會發展而產生的各時期新文化成分。
日本發展近代經濟的歷史並不是很長,基本上是在1868年明治維新以後開始發展的。在這以前,日本是個閉關自守的落後封建國家。在1890-1914年的24年中,日本工業增長8倍,這種發展速度,在當時的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到20世紀初,日本基本上實現了手工業生產到機器大工業生產的工業革命,成了以棉紡織業為主,主要輕、重工業部門都已建立並有一定發展的資本主義工業國。
日本與其他國家工業生產年平均增長速度比較(單位:%)
大和國歷代大王都十分重視內政建設。他們意識到國力的增強有賴生產技術的進步和國家統治組織的先進性 ,只有擁有文化的先進性和豐厚的國力,才能躋身於東亞國際社會。大和國進行的有關民族文化形成的內政建設,主要有: (1) 招聘和吸收國際人才 (2) 傳入儒教文化,確立大和王朝的統治理成 (3) 引進先進技術,促進經濟發展
日本家族制度的中樞是父子關系,父死子繼,代代相傳。這點從表面上看來似乎與中國古代家族制度並無不同,但實際上二者的側重點並不同。中國古代家族倫理強調:"不教有三,無後為大",把家族的延續看成大事,日本雖然也把"孝"視為家族倫理的核心,但它認為孝的根本含義和所要達到的最高目的,乃是對祖先的祭祀,認為"只有祭祀祖先才是我國家族的最重要任務,也只有祭祀祖先才表達了家族的本來面目與使命"。祖先雖然肉體已不復存在,但他的靈魂卻仍在家中,守護著這個家,而現在的家長只不過是歷代祖先的亡靈在這個世界上的代表者。所以整個家族是一個"超越個人生命的、祖孫一體的、永遠的生命體"。這種對祖先、尊者、長者的神化,更是同中國傳統思想的重人輕神。 日本家族制度的第二個突出特點,是它的模擬血緣關系。所謂模擬血緣關系實際上是祖孫縱列式血緣關系的一種擴大。主從關系、上下關系、領屬關系等非血緣關系,都可以模擬父子關系的形式。在日本古代,許多家庭雖然已有兒子,但仍收養一些同族子弟,分給其財產,並以父子關系的紐帶聯繫在一起,以互為依托。這種父子關系和主從關系互為表裡的模擬血緣關系給日本政治帶來巨大影響,而在近代裡則數所謂的家族國家最為典型。
日本文化通過明治維新開始了文化的現代化。由於日本文化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是以"西方文明為目標",通過大 力吸收西方文明而快速實行的,因此,日本傳統文化在向現代文化的演變過程中,必然會與西方文化產生矛盾、沖突和碰撞,而造成日本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衝突和碰撞的主要原因是:一是日本傳統文化的佛理觀、道德觀和價值觀與西方文化的不同和差異; 二是西方文化是根植於商品經濟土壤中的現代文化,而日本傳統文化卻是形成於小衣經濟部環境中的封建文化,即日本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是兩種不同社會形態的文化。
日本具有長期吸收外來文化的歷史,在考察日本長期吸收外來文化的過程中,可以發現日本既有吸收外來文化的優勢,也有吸收外來文化的劣勢。其吸收外來文化的優勢主要表現如下: (1) 日本單一民族國家在吸收外來文化方面具有便捷性。 (2) 日本對外來文化具有強烈的吸取性。 (3) 日本文化的"多元性"、"混雜性"為吸收外來文化提供了方便。 (4) 日本人具有強烈的求知慾。
以上,是構成日本能成功吸收外來文化的主要優勢,而日本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劣勢方面,則主要表現在日本文化的傳統保守性。日本人在吸收外來文化同時,也不願丟掉原有的信仰和文化,如日本的傳統家族觀。雖然通過外來文化的沖擊和戰後民主化改革,使其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傳統家族觀通過變型,其部分觀念仍然被保留下來。再如,日本傳統的娛樂項目,傳統的生活習慣,都有不同程度、甚至有些原封不動被保留下來。如:相撲、歌舞伎,身穿和 服、足登木屐等。日本人對傳統的保守性,正如一名德國記者所說:日本這個民族不僅愛好新奇,且還是一個意外嚴守古風的民族。
|